【稀奶油的制作及搅打技术要点】
稀奶油在烹饪上的成功归功于其在改善口味、质地、黏稠度甚至外观方面所起到的多重作用。稀奶油可以增强香气、凸显风味,却不会喧宾夺主。稀奶油自身有着圆润的质感,而且因为富含水分,所以十分柔软,富含的乳脂又可以带来更多风味。打发后的稀奶油具有光滑的质地,在烹饪、烘焙、饮品的制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早在16世纪,稀奶油就已经问世。这可以在1549年的意大利和1604年的法国食谱中找寻到其身影。在1629年的一本食谱中已经出现有关法式鲜奶油的记载。
稀奶油来自于牛奶,在过去,人们等待着稀奶油浮至牛奶表层,再用筛子捞出,效率低。到了19世纪,瑞典发明家发明了离心式分离器,让稀奶油的生产得以步入工业化进程,由此获得乳脂含量更高的稀奶油。如今,人们熟知的香醍奶油是在20世纪才开始真正流行起来。
稀奶油的制作及分类
稀奶油来自于牛奶,利用离心机分离为稀奶油和脱脂牛奶。稀奶油再经过灭菌、均质、冷却、灌装等步骤,就变成了常见的液体稀奶油产品。在不同国家,稀奶油的标准不尽相同。在我国,根据国家标准,稀奶油的定义为:以乳为原料,分离出的含脂肪的部分,添加或不添加其他原料、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,经加工制成的脂肪含量10%—80%的产品。在日常,人们口中的“淡奶油”“鲜奶油”也会经常用来指代稀奶油。
在法国,稀奶油至少要达到30%的乳脂含量。淡奶油也至少需要12%的乳脂。在日本、美国,则要求稀奶油的乳脂含量至少在18%以上。不过在美国,又会将稀奶油进行细分,淡奶油的乳脂含量为18%—30%,搅打奶油的乳脂含量为30%—36%,重奶油的乳脂含量则为36%以上。在英国,一次分离稀奶油的乳脂含量在18%—35%,主要用于咖啡、冷饮等风味食品中进行浇淋;搅打稀奶油的乳脂含量在35%—37%,主要用于烘焙食品的装裱和增味;凝结稀奶油的乳脂含量要大于55%,通常用于奶茶和甜点。
当然,根据热处理工艺的不同,又可以分为巴氏杀菌稀奶油、高温短时灭菌(HTST)稀奶油和超高温杀菌(UHT)稀奶油等。根据感官、理化和微生物指标,又可分为特级、一级和二级品,特级稀奶油可直接供给食用,一级和二级可作为加工奶油或其他食品的原料。
搅打稀奶油的技术要点
不同乳脂含量的稀奶油,使用侧重各有不同。比如低乳脂的稀奶油更适合打发后用于饮品中增加风味,同时保持轻盈口感。烘焙产品若使用打发稀奶油,通常会选择乳脂含量在35%及以上,来满足风味和保型性需求。
首先来了解一下稀奶油打发的原理。未打发的稀奶油,乳脂肪被包裹在水分中且未分离,呈“乳化”状态。搅打时气泡会进入稀奶油中,同时气泡表面被脂肪球膜表面的蛋白质所吸附,借由空气变性来破坏脂肪球膜,使得脂肪球得以集结在气泡周围。随着脂肪球之间的撞击和集结,会在气泡间形成网状结构,打发稀奶油具备了一定的硬度。这一过程中,稀奶油也从液体逐渐变为泡沫状。
一般来说,稀奶油乳脂含量低于35%时,起泡性不佳,随着乳脂含量的增加,泡沫持久性越好,打发所需时间也就越短。
在打发稀奶油时,需要重点关注温度以及打发时的状态。在7—8摄氏度左右,脂肪球容易聚集,起泡性更好。虽然温度高时,打发时间更短、泡沫更软,但保型会略差。
稀奶油储存在冷藏室,拿出后直接开始搅打,成品不超过15摄氏度更易制作出细腻、柔滑、有光泽的制品。所以很多人在搅打前,会事先冷却稀奶油、碗和搅打设备,有必要的话也会在打发时将碗底部浸在冰水中,并在打发结束后立即放入冰箱冷藏降温。
除了温度,手动打发时也需要时刻关注搅打状态,主要依靠搅拌器舀起的状态及落下的状态进行判断。起初,稀奶油表面会有气泡,很快就可以看到搅拌器开始在碗里留下痕迹,这是开始建构结构并变稠的迹象。此时舀起稀奶油会掉落,摇晃时稀奶油表面的纹路会消失,这种状态下的稀奶油适合用来做表层涂抹。当稀奶油的痕迹开始累积并重叠时,奶油将可以被舀起,尖角呈现出柔和的曲线状态,适合用来绞挤装饰。当尖角直立但尖角略有硬度时,就很适合做海绵蛋糕的夹心了。
在以上提及的几个过程中,可以通过多次实验来感知打发时的不同状态。有人喜欢质地柔软的,也有人偏好质地稍硬的,可以结合不同的使用场景来进行选择与判断。
若是一不小心手动打发过了,稀奶油开始出现凝乳絮状,应及时停下进行“补救”。比如,可以在低速情况下,将未打发的稀奶油缓慢加入,直到打发过的稀奶油恢复蓬松的质地。若是打发太过了,就干脆继续搅打制成黄油好了。
若是制作添加了糖的香醍奶油,则需要注意糖的加入时间不宜过早,否则会让打发稀奶油整体持气性变弱。若是制作水果慕斯,也要注意打发稀奶油与鲜果泥等食材混合时,酸会引起一定程度的蛋白质变性,使起泡性变差。
稀奶油不仅自身美味、柔滑,还能减少可可的苦味、柠檬的酸感,缓和一些水果的辛辣和涩感,所以与很多风味结合都会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,比如玫瑰天竺葵风味稀奶油、薄荷稀奶油、罗勒稀奶油、咖啡风味稀奶油等。
(陈翔)